人為什麼會厭食、暴食?淺談飲食障礙症的成因
文/全職實習心理師 朱詠真
為了維持身體的能量,「吃」是每個人自然而然的行為,透過進食,我們得到養分,以及其他的情緒感受,例如快樂、滿足,有時候也會是壓力。因此當「吃」成為一種宣洩,或一種控制時,進食就不只是為了生存,而有了其他特殊意義。當一個人的飲食狀態失常,並嚴重影響了生活與健康,就可能會變成飲食障礙症(Eating disorder)。常見飲食障礙症包含了厭食症、暴食症、嗜食症。
目前研究普遍相信飲食障礙症並非由單一因素所造成,從「壓力-脆弱理論」來看,是由先天生物素質與後天環境條件多重因子混合所導致的結果。有學者比喻,先天基因的因素之於飲食障礙症,就如同是一把上了膛的手槍,而後天環境及文化因素則扣下了板機。換句話說,如果先天或後天的條件有任一部分缺乏,就不會導致飲食障礙症的發生。
從20世紀中葉以降,社會主流文化對女性審美標準開始偏好越來越纖瘦的體態,並透過媒體日新月異的發展達到強大的擴散作用,「瘦」除了代表「美」,同時也帶表了「幸運」、「成功」、「有自制力」等許多正面的標籤,反之若是不符合,則很可能被貼上「懶惰」、「醜陋」、「缺乏克制力」的負面標籤,因此許多女性以此標準作為自我要求,進行激烈的節食行為。
研究指出罹患飲食障礙症的女性多於男性,這和數百年來父權社會物化女性有關,媒體上也充斥著女性主流審美的宣傳,當自己和主流審美有出入,女性便會產生羞恥感。
飲食障礙症目前在世界上多數國家中皆有紀錄,然而因不同文化的審美差異,目前強調以纖瘦為美的歐美仍是主要流行區域,受到西方文化輸入的影響,其他國家的患者數量也有上升趨勢。
總的來說,主流文化對女性的審美確實對於激發出飲食障礙症有一定程度的影響,然而患者進行激烈飲食行為的背後,代表的可能是他有其他的心理困擾無法解決,因此選擇將目光聚焦於外貌來獲得控制感與自我價值感。
以下為飲食障礙症患者常見的七種常見心理困擾模式:
一、有單一但重大的心理創傷:當人無法處理內心巨大的痛苦時,可能會藉著聚焦在身體、食物、外表來轉移注意力。
二、連續兩三年不停有接踵而至的壓力跟痛苦:太多變故一起襲來時,會用異常的飲食行為來處理痛苦。
三、處於長時間的痛苦中:家庭關係過度沾黏的子女或受暴伴侶,當壓力創傷無法在負荷時,會下意識藉由控制食慾來表示自己對生活仍有控制的能力。
四、與情緒性疾病一起發生:飲食障礙症發作的同時,就已經是情緒性疾病發作的開端,因為患者無法處理情緒的巨變,轉而用問題飲食行為來處理。
五、從小就屬於心思非常敏感型的人:部分患者具有「完美主義」的人格特徵,會盡力滿足旁人對自己的所有期待,也會以高標準來要求自己。當力有未逮時,可能會以控制進食的方式來獲得控制感。
六、一直處在有強烈控制欲者身邊:有些患者身邊的重要他人具有高度控制欲,患者潛意識想掙脫卻無法真正明白與實踐,因此靠著控制飲食的方式來與這位控制者抗衡,並表示自己也還有控制事務的能力。
七、處於一個情緒無法適當表達或疏通的環境:部分飲食障礙患者身邊的人會對情緒展現給予否定與批評,像是「不可以生氣」、「不准哭」等,當患者無法繼續壓抑時,就會尋找一個替代品作為出口,例如食物。
總上所述,多數飲食障礙者的困擾來自於缺乏自我抒發與自我理解、自我接納的機會,因此選擇以「食物」來表現自己的控制力,也可以說,他們選擇了「飲食障礙症」來對付原本的心理問題。
朱詠真 實習諮商心理師,現於本診所全職諮商實習。擅長人際與家庭關係探索、自我探索、情緒困擾。
捷思身心醫學診所,由院長李旻珊醫師帶領專業醫療團隊,提供多元化的身心治療方式,可為您量身打造最合適的療程。覺得生活壓力讓您喘不過氣嗎?歡迎有需要服務的朋友走進來、靜坐下來深呼吸,讓您的情緒慢慢釋放,娓娓道來,在捷思身心醫學診所的專業醫療團隊的陪伴之下,開啟屬於自己的心靈療癒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