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要召喚心理師?一一淺談長期心理諮商
新的一學期開始,孩子們紛紛上了心目中理想的學校。隨著壓力解除家長帶著孩子到廟裡還願。儀式、祈禱、閱讀、課程…,如果諮商只是其中一種能減輕精神壓力的方式,那麼諮商和其他同樣可以減輕精神痛苦的方法有什麼不同?
新的一學期開始,孩子們紛紛上了心目中理想的學校。隨著壓力解除家長帶著孩子到廟裡還願。儀式、祈禱、閱讀、課程…,如果諮商只是其中一種能減輕精神壓力的方式,那麼諮商和其他同樣可以減輕精神痛苦的方法有什麼不同?
在上篇文章中,我們有說到台灣沒有心理醫師,有的是精神科醫師與心理師,而心理師則又分為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繼上次介紹了精神科醫師(或稱身心科醫師)後,這次就要來介紹心理師囉!
「我最近壓力很大睡不好,可以不吃藥跟醫師聊聊就好嗎?」
「心理師不是醫師嗎?不能幫我開藥喔?」
「我看國外影集不是都講心理醫師?」
「我昨天夢到我男友背著我出軌偷吃!」、「疑,我夢到你懷孕了耶...該不會?」、「齁~我昨天做了一個怪夢,有怪物要追殺我害我跑來跑去的,都沒睡好。」幾乎我們每個人都會做夢,夢在每個文化中也都佔有不小的一席之地,然而往往面對做夢最直觀的解釋就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很多時候我們甚至只把夢當作是一個睡眠時間的副產物而已,但事實真的只是如此嗎?
「活著好辛苦」、「當人好累」、「每天起床就覺得很厭世」這幾句話,你是不是也經常聽到,或你自己就這麼想呢?
看了很多文章、影片、練習許多壓力調適技巧的你?是否還是覺得自己的生活充滿壓力?當你出現失眠、壓力大的狀況時,是不是想趕快讓自己放鬆、睡著就好?我們都知道面對壓力時應該要做哪些事情,有幫助緩解的事情多做一點;遠離會讓自己感受到壓力的事情。為什麼做了還是沒有用呢?
遭遇創傷的人都會有這種經驗:在夜深人靜、獨自一人時,創傷的記憶會一次次重複湧上心頭。那些影像、聲音、味道,甚至觸碰的感覺,都以如此真實的方式再次展現,而我們卻無法擺脫這些痛苦的回憶。
當我們重要的關係斷裂時,像是失戀、離婚、親友過世等等,我們經常會感到悲傷難過。我們常知道的悲傷五階段,由Kubler-Ross精神病理學家於1969年提出,讓我們知道面對這一類的事情,會以下有類似的進程。
〖我想透過一段文字,與您一起檢視看看,過度控制自己的生活是否正成為你過的不滿、不開心的來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