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要召喚心理師?一一淺談長期心理諮商

2023-11-15

文/葉曉菁 諮商心理師 

新的一學期開始,孩子們紛紛上了心目中理想的學校。隨著壓力解除家長帶著孩子到廟裡還願。儀式、祈禱、閱讀、課程…,如果諮商只是其中一種能減輕精神壓力的方式,那麼諮商和其他同樣可以減輕精神痛苦的方法有什麼不同?

人在最初,嬰幼兒生長過程裡的不順遂與緊張,透過照顧者幫忙消化感受上的衝擊。Winnicott (1965) 提到情感衝擊 (impingement) 一詞來描述嬰幼兒在無法言語輔助表達下面臨「危機」的狀態。對嬰幼兒來說什麼是危機呢?譬如驚嚇、聲光氣味不對的陌生感、太晚送來的奶嘴、尿布濕了沒換的刺痛感覺、拿不到玩具的孤立…那些「不對」和「延遲」,照顧者用他自己的方式來安撫,可能是一個擁抱,或趕緊餵哺、換尿布,又或者是不間斷的言語安慰,這一連串動作逐漸刻畫在嬰幼兒心裡形成一個模型,可以幫助他渡過當下的不安穩以及下一次危機發生的時候,嬰幼兒開始有了預備:「等一下就會有奶了!」的預期狀態。

不如意、不滿意,直到被安撫到下一次新的危機發生,情緒感受是多層次的,夠好的照顧者能敏感察覺到這些變化與危機事件帶來的效應,適當地給予滴定的挫折與足夠時間來讓孩子慢慢調適,在成長的歷程裡 Winnicott (1945) 稱之為情緒發展的過程。然而雙薪家庭,高壓、步調飛快的社會結構往往壓縮了成長所需要的時間。(延伸閱讀請參考#佛洛伊德「文明及其不滿」一書)為因應外在環境的節奏,成長時期的危機被輕描淡寫的帶過,個人的需要與渴望被忽略形成大小不一的洞與痛。隨著時間長大,傷口可能癒合也或許深根發芽,又如果再次面臨到情境相似的情況會有機會來處理清創。

當成人在面對精神壓力時,已不再像嬰幼兒時期那樣無助。然而生活裡總是出現大小無法預期的事件發生,例如新冠疫情下無預警封城、又或者一件小小的訴訟案件竟然拖了一年多還未了結,焦躁的情緒仍然無法控制地油然而生。現代的資訊發達,我們有許多種方式緩和不耐的情緒,譬如當有一些身體的不適出現時,可討教各科醫生瞭解因果、也可藉助塔羅算命幫忙安頓心靈、找朋友訴苦水、又或許透過美食,打牌玩桌遊、按摩推拿和規律的運動作息等來幫助自己在生活中依循而行。而這一些作法裡,可能也透露著我們幼時被安撫的軌跡。似乎這也區別了為什麼有些人可以透過科普來安頓自己,有些優先需要信仰來保持信心,而有一些人卻需要能有一個不被打擾的私人空間來消化過量的資訊和張力過大的情緒。與此同時這也說明了諮商如同其他方式一樣,被一群人在特定的時候需要著,它沒有意圖去取代收驚,且從另一個療癒效果的視角看待心理諮商也有其獨特性而無法被其他做法替代。

前面說到成人在遇到突發狀況時,所做所想也透露著幼時的影子。隨著時間變化,這呈現我們個人在不同時期階段也會有不同的需要。譬如一位太太正在焦急等待搜救人員回報先生在山上的情況,現下需要親朋好友的陪伴來渡過等待的時刻,然而在後續事故處理上卻刻意迴避大家的關心而選擇獨自面對。這層面理解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到在諮商進行裡,隨著議題討論與個人狀態,諮商頻率的變異與歷程長短變化同時也可能發生在諮商當下,這時,諮商關係可能會突然變得很「日常」。譬如曾有來訪者表達:

「今天來的路上我很想請假,也很猶豫要不要說出來..」

「我想來諮商,但要先說哪一件事比較好」

「上一次談到與哥哥的心結和我的憤怒,你(心理師) 卻面無表情好像完全不在意我…」

這意味著來談者和心理師正在經驗這段關係的跌宕起伏,如同相處過程裡與照顧者同時經驗到的困難,諮商中也一起認識到彼此的難處:「諮商如何往下進行」、「諮商會有既定的樣子嗎」、「我表現的好嗎?」… 通過自由聯想討論浮現出來的想法與感受,內在心理空間可以擴大,情緒得以緩和,在諮商裡能更接近自己看待人事物的樣貌與視角,有機會聽見對話,深化自我存在的意義。

然而在諮商裡,很常發現我們其實並不是那麼容易自由自在地想說什麼就說什麼,相似的是在日常生活裡,也很常聽到來談者形容"我爸就是這個樣子,我也沒有別的選擇"的拘束感與限制。如果我們試著從諮商歷程裡察看蛛絲馬跡,討論的話題從談論「這件事情我過不去」至「我跟你諮商的情況」及置換到「日常生活中我(與外面)的問題解決」,情感上的維度從個人表達慾望到關係裡彼此的遵從與依靠,這個變化增進了我們內在心理自由度的範圍。

Modell (1991) 發現,尋求長期諮商服務的來訪者,會逐漸認識到自己與心理師的關係有別於日常生活裡的人際相處,這樣的治療關係本身存在多種不同層次的「真實」:一方面諮商關係的現實層面是在契約下兩人約定會談,另一方面會談當中也討論著「心理師現在說的話就跟我媽昨天說的一樣。這讓我很反感」的真實感受,在兩個現實層面之間的疊影給來訪者和心理師同時帶來了矛盾的體驗。

諮商室裡兩個現實層面的「邊界」涉及到心理師的處理以及轉移能力,通常,心理師扮演著較為成熟的角色。作為一個模範,治療師需要表現出能夠從一個現實層面有趣地轉移到另一個層面的能力(Modell, 1991)。換另一種說法,Winnicott (1971) 描述諮商似是一種遊戲的象徵,參與的兩個人共同創造一個可以穿透的舞台,遊戲規則是在彼此都能準時出席以及結束的約定下,從諮商室外進到諮商室裡任何一個焦點都能成為「玩」的元素,因此來訪者「想到什麼就說出來」的情感互動視作為心理治療過程的開始及貫穿整個歷程。「我能更自在的展現我自己」或許就是投入了情感、可以玩起來的結果,這也是一個彼此給予足夠時間、長期陪伴的過程。

我想此時的你,可能在猜想諮商室內有什麼情況,會遇到什麼人,什麼時候要開始?心理師會是像教練,還是像老師一樣交代功課,又或者只是一位同行的旅伴?不同的想像幫助我們從眾多可能性中跨出了第一步,帶著模糊的意象和開放的想法進到諮商室,接下來你可以和心理師討論這一些念頭和困惑,相對於一個人的獨白,兩個人的對話能相互激盪出生命的火花。生活裡遭遇到的惡意,訣別與牽掛,探索存在的意義不須拘泥於好壞對錯的路徑,也祝福你踏出的每一步預期都將豐碩無比!

葉曉菁諮商心理師,現為捷思身心醫學診所心理師。擅長深度自我探索的長期陪伴關係、人際議題、擅長潛意識工作並爬梳關係裡的情緒脈絡。

捷思身心醫學診所,由院長李旻珊醫師帶領專業醫療團隊,提供多元化的身心治療方式,可為您量身打造最合適的療程。覺得生活壓力讓您喘不過氣嗎?歡迎有需要服務的朋友走進來、靜坐下來深呼吸,讓您的情緒慢慢釋放,娓娓道來,在捷思身心醫學診所的專業醫療團隊的陪伴之下,開啟屬於自己的心靈療癒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