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後每天戰戰兢兢,淺談災後心理創傷

2024-05-22

文/全職實習心理師 朱詠真

0403大地震規模高達7.2,讓許多人瞬間回想起當年921大地震的驚恐,也在近期的餘震中開始反覆地感受到不安與焦慮。台灣位於太平洋火環帶,地震是這片土地的常態,而面對這樣的生活,災後民眾的心理狀態就相當值得關注,可能會再受到驚嚇後出現過度焦慮、恐慌,甚至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反應。

根據台北市立大學心理諮商學系蕭仁釗助理教授的分享,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反應如下:

  • 創傷經驗的重現:例如日常生活中突然閃現災難時的場景,或者反覆做惡夢。
  • 過度敏感警覺:例如最近很多人會覺得,怎麼感覺隨時都在地震?但查看地震報告又發現其實沒有。
  • 過度冷靜麻木:有創傷的人可能會為了保護自己,開始否認自己的感受,或者對環境、情緒呈現麻木、呆滯的狀態。

而在情緒的表現上,蕭仁釗助理教授表示,災後創傷是一個複雜的情緒團,其中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

  • 不安、害怕、恐懼:對於未來感到擔憂,害怕災害再度發生
  • 悲傷、無助:想到自己經歷到這樣的災難,且未來可能也會在經歷到,感到無助與悲傷
  • 憤怒、生氣、怨天尤人:對於自己經歷到這樣的災難感到生氣,覺得為什麼老天要這樣對待自己?
  • 罪惡感:若身邊有人因此受傷、過世,就會對於自己還活著,或者還能正常生活感到愧疚、有罪惡感。

在這樣的經歷後,可能會導致一個人基本信念的改變,例如原本相信努力就會有回報,在地震後看見房屋倒塌,可能會開始覺得努力沒有意義了,開始放棄原本積極的生活,變得憂鬱、缺乏動力、不想社交。

對於民眾在災後的心理健康關懷,蕭仁釗助理教授分為三階段討論:

  • 心理急救期:從災害發生到後三個月,餘震會持續不斷的出現,其中也會有較大規模的餘震,導致人心惶惶。此時提升民眾的安全感是首要任務,緊急的去安定身心,並且教導民眾學習應對策略,目的是幫助大家重建內在的安全感。
  • 緊急心理重建期:隨著時間過去,地殼的能量釋放越多,餘震也就越來越小,此時目標是去協助民眾提升因應能力。例如練習提高自我覺察,了解自己經歷這場災變後所出現的各種反應,並且接納自己的這些反應,同時開始恢復個人社交互動與社會參與,回歸原本的生活常態。
  • 長期心理重建期:災難過去後,留下許多我們需要重建的創傷,原本的人生規劃可能因此無法繼續,或者需要大幅度更改,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許多不甘、無奈、憤怒、懊悔等複雜的情緒,為自己建立「災變後的意義」,給生命一個新的目標,才有繼續前進的動力。

參考資料:

  • https://wellbeing.mohw.gov.tw/nor/elearn/8/911/107
  • https://wellbeing.mohw.gov.tw/nor/elearn/8/912/107

朱詠真 實習諮商心理師,現於本診所全職諮商實習。擅長人際與家庭關係探索、自我探索、情緒困擾。

捷思身心醫學診所,由院長李旻珊醫師帶領專業醫療團隊,提供多元化的身心治療方式,可為您量身打造最合適的療程。覺得生活壓力讓您喘不過氣嗎?歡迎有需要服務的朋友走進來、靜坐下來深呼吸,讓您的情緒慢慢釋放,娓娓道來,在捷思身心醫學診所的專業醫療團隊的陪伴之下,開啟屬於自己的心靈療癒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