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一個凡事都想牢牢掌握,但卻為自己帶來痛苦的人嗎?!

2023-03-06

文/麥志綱 臨床心理師

〖我想透過一段文字,與您一起檢視看看,過度控制自己的生活是否正成為你過的不滿、不開心的來源之一〗

『你就是沒辦法好好控制自己,才會一事無成』,某個媽媽在對談中撂下這句狠話。

空氣瞬間凝結

『是不是沒有到一事無成這麼嚴重呢?』、
『還是說「事」真的是我們想控制就控制的嗎?』,這些腦海中的雜音還沒得到澄清,
『好好控制自己』就成了彼此的結論。

這只是無數個強化『控制自己』的對話過程之一。鬆散的生活總是讓人不安,因為『什麼事都不做』會招致自己與別人的道德譴責。鬆散與沒有動力在『控制自己』的鼓動中,顯得糟糕透頂了。

但原以為有效地控制好自己,我們就一帆風順了!好像也並非如此,『鬆散』並非我們活在世界上痛苦的唯一來源。在更多人的生活中,痛苦的來源反倒是來自於想要掌握一切、有效控制自己與環境的慾望;我們對生活的控制、想要照著規矩走、避免意外與不確定性的努力,總是會在某個時刻壓著我們喘不過氣來,內心的痛苦也油然而生,因為我們的認真,總感覺世界上的人不一定會配合我們。

想一想,我們總是鼓舞著那些能夠有效克制自己或說掌握事情的人,而這就是所謂的自我控制(Self-control),講的是一種能夠抑制衝動、慾望、延遲自己慾望的能力,有效的自我控制也確實能讓我們追求理想中的目標。

我們常在說許多的研究都不難發現,缺乏自我控制的人,時常也會在生活中產生一些問題,例如對藥物的濫用、財務的問題、從事過多的不健康行為而影響身體、甚至發生潛在的家庭暴力。

這時候你可能會以為在心理諮商的會談中,談的都是那些沒辦法有效控制的人生,但事實上不然,過度想要掌控自己與環境中的一切,時常才是許多人痛苦、挫折與失落的核心。那種必須『好好控制生活,才能夠有所成就』的幽靈,不會恰如其分地回饋你,而總是在某個人生拐點,以一種失控的姿態出現在生活中,有時是某種內心的失衡、有時則是某種疏離所帶來的與人鍛鍊的失落與孤獨。

當然真的仔細研究就不難發現,許多科學研究的成果,都在訴說『過度的自我控制』時常伴隨著社會的孤立、不良的人際關係、以及嚴重且難以克服的心理健康問題,例如厭食、慢性的憂鬱、或是類似強迫症的性格問題。

這很矛盾啊!許多人總是會辯解著,就是因為這樣有效的控制,我才能在現在的生活中有所成就,或是說生存至此。

當然這樣的想法,反映著某種社會價值,確實鼓勵著我們抑制自己的情緒與衝動、延宕自己的慾望與享受。因為所謂的成功總是發生在什麼事情都掌握好的想像下,有些人會開著玩笑說『成功只是自己好運』,那確實只是玩笑話,在我們大多人心中其實『靠自己怒力調控』,遠甚於擁抱『聽天由命』的自在。

會提及這樣的辯解,是因為要我們認清自己正處於『過度控制自己』的人生,其實比想像中困難,因為某種程度的控制時常被我們當成好習慣。這就讓我們忽略了,有時隨著自己生活樣貌或相處關係的改變,我們時常覺得很適當的控制,也就有可能成為了『過度』的樣子,這種改變時常很細微,許多人只有在發現生活中不斷出現的挫折與互動失落後,或是經歷過無數高張的情緒波動後,才會發現自己的某種『好習慣』可能成為了問題。但內心總是有一股疑惑,如果過去覺得有效的習慣都必須丟掉的話,那我又成了什麼呢?那豈不是要狠狠的自我否定了。這段掙扎過程更是很多人覺得痛苦卻又躊躇不前的處境。凡事都想要牢牢掌握,怎麼卻又帶來痛苦、挫折、與失落了呢?

過度自我我控制的特點

有許多人會問當人過度控制的時候,是呈現出什麼的樣子呢? 心理學家Lynch(2018)對此又一些直接的描述,他分為四個核心的特徵。

  • 較少的感受力與開放度:過度控制自己時常會讓我們對新奇的事情少了一些開放度,不喜歡超乎預期或是讓人無法確定的資訊;基本上就是很努力迴避不確定的感覺,或是沒有規劃所帶來的風險感。當然生活也會過得比較警覺,對許多人事物保持懷疑與距離。
  • 比較沒法彈性的調整自己:過度控制自己時常會比較在乎做事的結構與秩序;在一些事情上過度完美主義,常強調人與人互動上的責任與順從。當然也會習慣性的計劃、預想或排練生活上將發生的事情;總是強調做事的方式,有某種『正確』的方法,總是會訴說著某種行事的規範或是倫理之類的。
  • 時常壓抑自己的情緒表達,或是比較不會覺察自己的情緒:過度控制的人時常會在任何場合,都避免展露太多自己的情緒,或是沒辦法很真誠地表達情緒,例如當別人需要支持的時候,時常顯得過分冷靜。也常避免表達自己的苦惱,對身體的感受也比較難以覺察。
  • 較少的社會連結,或自然的與人親密:過度控制的人時常也會在關係上保持一點距離,對於相處上的感受,也會與別人不太一樣,或說是比較難同步。內心也時常有相互的社會比較,也因為比較延伸出一些嫉妒或不滿的感覺,也因為某種疏離時常展現缺乏同理心的感覺。

回顧著上面的描述,可以明顯感覺到,當我們的內心對很多事情都有意見、總是對身邊的人訴說著做事的正確方案、或說當別人想很自在地跟你『尬聊』時,你又顯得一本正經,甚至心裡有種嫌棄的厭惡時,而這是不是就顯得我們有些『過度控制』了呢?


為什麼過度控制的人總是在與人相處上感到精疲力盡呢?

事實上,當你所面對的一切事情是可預期且有明確的因果關係時,你的過度控制,有可能會為你帶來收穫,例如一份需要高度專注的工作、想辦法避免某種災難發生等等;但與人相處的社交情境,應該是我們生活中最無法預測的情境之一,那份倚賴創造確定感的『過度控制』,顯然時常無法在與人相處上發揮作用,甚至會帶來災難。

嚴格來說,許多人際相處的互動,或許沒有明確的目標、對某種關係連動的氛圍常更勝於追求目的,這種看似『無謂』的生活,總是跟必須有效控制的價值觀相互打架,而因為價值觀衝突所帶來的自我質疑,也在內心奪走了某種和諧,以一種不合時宜、自以為是的態度觀看人際關係,也常讓我們感到自己的虛假、抽離、精疲力盡。


在心理諮商中討論『過度控制』的自己

我們很少會一開始就討論『過度控制』這樣的自我樣貌,而相關的討論總是會起源於某種生活挫折、人際間的失落、對自己的懷疑、某種漫長的低落情緒與無意義感。因為想要找找看自己怎麼了,我們就會因對自己的細心觀察,而發現了這件事。

『過度控制』是一件很值得討論的心理議題,但它也是一件不容易討論的議題,因為這份控制總為我們帶來的好處或價值、甚至有助於我們生存於世,以至於持續地存留在自己的生活中,即便有時會為此感到不安。某種不合時宜的堅持,讓我們感受到某種卡住、又焦躁不安的感覺,情緒影響深遠,這份價值到底應該擁抱它呢?還是另尋出路呢?當『好』習慣變『壞』時,我們該怎麼取捨呢?這些疑惑也會在諮商會談中不斷地纏繞。

心理諮商或許就是為了追尋另外一種出路而存在著,為自己找回內心的和諧、以及與別人重新連結的可能,總是會談的目的地。而基於這樣的渴望,我們或許會花很多時間來探索與練習,什麼是更『開放』的態度去探索生活;放掉更多『應當』,而去創造更多彈性;當與人在一起的時候,又如何自在地表達自己,讓『我們』之間成為可能,讓真誠的交流能夠被彼此體驗到,不再為自己的社交而感到抽離或精疲力盡。讓『過度控制』不再過度,讓失落不在因控制而生。

我或許條列出了一些突破的可能,但對於『過度控制』的自己,從保守走向開放一直是不容易的,但卻又值得我們去嘗試看看這份挑戰,這會是一段需要深度討論且不斷釐清的過程,也或許漫長但又值得堅持看看。

參考文獻:Lynch TR. Radically open 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for disorders of overcontrol.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麥志綱 臨床心理師。現任於捷思身心醫學診所,在服務上著力於落實心理學應用,並透過多元實踐嘗試去回應:個人的情緒調適困擾,人際相處議題、心理適應或自我認同等議題,期望以更充分的覺察與體驗,轉換成安頓身心的可能。

捷思身心醫學診所,由院長李旻珊醫師帶領專業醫療團隊,提供多元化的身心治療方式,可為您量身打造最合適的療程。覺得生活壓力讓您喘不過氣嗎?歡迎有需要服務的朋友走進來、靜坐下來深呼吸,讓您的情緒慢慢釋放,娓娓道來,在捷思身心醫學診所的專業醫療團隊的陪伴之下,開啟屬於自己的心靈療癒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