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事件後他人的驚嚇,淺談替代性創傷

2023-02-06

文/廖恆逸 實習諮商心理師

去年10月底的時候,各地正慶祝萬聖節,也同時慶注疫情趨緩後的自由。在韓國發生了令人傷心的消息,大家同時湧入了梨泰院,造成擁塞,許多人因此受傷或窒息。在台灣的我們,社群媒體的發達下,其實很容易看到當時的慘況,許多人被拉出來,消防員搶救的畫面,同時台灣電視媒體的不斷播送下,不免內心都會有ㄧ些陰影。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當時的消防隊長面對媒體說明時,手持麥克風卻不停的顫抖。這是當我們面對極大創傷事件下很容易有的反應,雖然消防隊長並不是直接的受創,但間接性的接觸這些創傷事件,也是會有影響的。  

當我們經歷極大的創傷事件,像是天災人禍造成創傷並直接經驗的受害者(或倖存者),就會有3%-58%會發展成創傷後壓力疾患(PTSD)。另外非直接經歷創傷的人,常見的有第一線的服務人員,像是警消、社工、助人工作者,透過直接與受害者互動,另外長期暴露在創傷的資訊下的接收資訊者,也有可能出現類似創傷後的壓力反應,稱為替代性創傷症(vicarious traumatization)。由於現在資訊發達,很容易被創傷的訊息淹沒,一般民眾感同身受下,也會有替代性創傷的可能。 

「驚、逃、神」三口訣,自我檢驗

參考台北市心理衛生中心安心文宣的三口訣,「驚、逃、神」,大家可以自行檢驗,自身是否有這方面的狀況。

  • 「驚」驗重現:驚心的畫面、想像或是其他五感不斷的重現,有時很容易做噩夢。
  • 「逃」避疏遠:遠離可能會觸發的情境,也想辦法避免回憶,遠離人群,容易悲觀
  • 「神」經過敏:難以入睡、易怒、無法專注、容易受到驚嚇

如果以上狀況,且有困擾到日常生活,建議就醫尋求協助。

安心五步驟,讓自己好好過

其實創傷事件都會到影響每個人,常見有擔心焦慮不安等狀況,但每一個人都有一定的心理韌性,來調適度過這段時間。透過以下安心五步驟,提醒大家可以照顧自己身心的參考方向,讓自己平安度過這段時間。

  • 安:確保自身安全、也調整自身的狀況,降低接觸資訊的頻率。
  • 靜:做些能自己平靜的活動,如:聽音樂、緩和運動、正念、冥想。
  • 能:在這件事上,做自己可以掌握的部分,如:維持生活作息、提供資源。
  • 繫:保持人際聯繫,彼此關心、適時分享情感。
  • 望:嘗試正向、樂觀的看待事件,減少不必要的自責,參與紓壓活動調適心情。

如果面對創傷,想要尋求諮商,幫助自己更好消化創傷帶來的影響,又有經濟考量,診所目前有「實習諮商心理師方案」提供參考。有興趣可以與官方 Line 詢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