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網路預言的「心理」話
文/全職實習心理師 李易蓁
在資訊流通迅速的現代社會中,災難性預言往往不僅止於虛構敘事,更可能引發大規模的心理震盪。近年來,隨著社群媒體的普及,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預言訊息得以迅速跨境擴散,成為影響公眾情緒的重要力量。
當災難預言被大量傳播時,人們在接受訊息的同時,也會產生不安、焦慮,甚至行動上的改變。面對這類現象,理解人們為何會產生恐慌心理、恐慌是如何擴散的,成為當代心理學與社會觀察中不可忽視的重要議題。

1. 不確定感與焦慮(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
人類天生對「無法預測的事情」感到不安,這是一種演化上的保護機制,幫助我們對可能的危險保持警覺。然而,當面對沒有明確證據、但可能帶來巨大後果的災難性預言時,即使理性告訴我們應保持懷疑,情緒系統仍然會被觸動。人們常會自問:「萬一是真的呢?」「我是不是該做點什麼以防萬一?」這種心理過程會促使個體過度關注相關訊息,放大對潛在危險的感受,進而引發強烈焦慮。長期處於這種「不確定但威脅可能存在」的情境下,容易造成恐慌蔓延(Dugas
& Koerner, 2005)。
2. 群體心理與情緒傳染(Emotional
Contagion & Herd Behavior)
情緒傳染指的是人們會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他人情緒狀態的影響,尤其是恐懼、焦慮這類生存本能相關的情緒,傳染速度特別快(Le
Bon, 1895)。在社群媒體高度連結的時代,一則預言若引發了部分群體的不安,他們的言論、轉發、警告行為就會進一步擴散焦慮。當一個人害怕,可能只是個別情緒反應;但當一千個人害怕,社會就會產生集體恐慌現象,形成「羊群效應」。在這種群體氛圍下,即便原本理性的人也可能因害怕錯過防備機會而跟隨大眾行動。
3. 認知偏誤: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
認知偏誤為人們傾向於注意、相信與自己原本想法一致的資訊,並忽略、低估與自身立場相反的訊息(Nickerson,
1998)。當一則災難性預言出現時,如果個體本身就對世界局勢、氣候變遷或自然災害有焦慮感,他們便更容易聚焦於預言中支持自己擔憂的部分,例如,有些人會搜尋過去的類似預言、地震歷史、天文異象等「佐證」,而忽略預言缺乏科學根據的事實。這種偏誤讓人陷入「越找越可怕」的認知迴圈,加深原本的焦慮與恐慌感。
4. 控制感喪失與迷信行為(Locus
of Control & Magical Thinking)
當人們覺得自己對未來的事件無能為力,或覺得現有的方法無法有效掌控局勢時,便容易轉向迷信思考(Magical
Thinking)。這種思考方式認為某些非科學的行為或象徵能夠影響結果,例如相信某些日期、符號、儀式可以避災,這樣的信念在短期內可以帶來暫時的心理安慰(Einstein
& Menzies, 2004),但從長期來看,卻容易加劇焦慮感,因為真正的不確定性並未因此消除。特別在大規模社會事件中,迷信行為會與群體心理互相強化,形成集體儀式化的焦慮反應。
5. 媒體放大效應(Availability
Heuristic & Media Amplification)
人們傾向根據「資訊的鮮明程度」來判斷某件事發生的可能性。媒體與社群平台為了吸引關注,常常用聳動、戲劇化的方式報導預言內容,使得這些資訊變得高度可見與容易回想(Glassner,
1999)。結果,即使災難發生的機率極低,大眾仍因為大量暴露在這類訊息中,而高估其真實威脅。此外,媒體轉載時常常缺乏深入查證,使得謠言與事實界線模糊,進一步加深了民眾的焦慮與不信任感,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其中,2025年7月5日「日本大災難」的預言便是一個鮮明的例子。這個來自漫畫與夢境描述的災難訊息,在日本國內引發廣泛討論後,也迅速傳播至台灣,引起了不少民眾的焦慮與擔憂。社群平台上關於災難預測、地震準備、避難資訊的討論激增,甚至出現了囤積物資、查詢逃生路線等具體行動。
這種「跨國與跨文化」的情緒漣漪,不僅展現了災難預言如何影響人心,也反映出在特定心理條件下,社會如何由個體焦慮逐步演變為集體恐慌。以下將從五個面向,探討這一現象背後的心理學機制。
1. 鄰近效應(Proximity Effect)
台灣和日本地理位置非常近,所以即使預言的是「日本」,台灣人本能上會覺得:如果日本出事,我們也不會好到哪裡去。這種「距離近=風險高」的感受,使得即便預言本身沒有明確指向台灣,也會引起台灣人的焦慮。
2. 文化連結與情感認同(Cultural Identification)
台灣人和日本之間有長期的文化交流、情感連結,很多人對日本有好感或熟悉感。所以當你對一個地方有情感投入時,聽到那邊可能發生災難,自己的安全感也會被動搖,甚至感覺像是自己也被波及。
3. 災害創傷記憶(Collective Trauma)
台灣本身過去也經歷過大地震,還有對意外、天災的集體恐懼,情緒上無法平靜。災難預言會喚醒這些潛藏的集體創傷記憶,使得人們在面對不確定的災難可能性時,情緒反應變得更為劇烈。即使理性層面知道資訊尚未被證實,情感層面仍會出現強烈的不安與恐懼,這種創傷重現效應加劇了預言所引發的社會焦慮。
4. 網路加速放大(Social Media Amplification)
社群平台演算法推播相關內容,讓人反覆接觸災難預言訊息,短影音平台如TikTok、Instagram
Reels、YouTube Shorts等,以快速、碎片化的方式將訊息推送給大眾,加速預言相關訊息的擴散,群體討論與轉發行為進一步營造「大家都很擔心」的氛圍,強化恐慌情緒。在這種情境下,即使原本並不相信預言的人,也可能因群體行為而開始懷疑、焦慮,進一步推動恐慌的蔓延。
5. 現代人焦慮底盤本來就比較高
現代社會壓力本就沉重,焦慮普遍存在。災難預言成為情緒出口,人們將原有的不安投射其中,讓事件成為整體壓力的觸發點

災難性預言雖未必具有科學根據,但其在社會中所引發的心理反應卻是真實且強烈的,我們可以理解,預言所帶來的不僅是對未來的恐懼,也是對當下無力感的情緒宣洩。特別是當社會本身已處於高壓、焦慮氛圍中時,即使是微小的不確定訊息,也足以成為引爆集體恐慌的導火線。未來在面對類似事件時,如何提升媒體識讀能力、增強個人對不確定情境的心理調適力,或許能減緩社會恐慌、維持心理韌性。
除了分析社會與心理機制,我們更重要的是思考:當我們接收到這類災難預言時,該如何安撫自己的心情,避免陷入無謂的恐慌? 首先,試著辨識情緒來源,問問自己:「我焦慮的是這個預言本身,還是內在對未來的不安全感?」認清這點,可以幫助我們將焦點從外部訊息拉回內在狀態。其次,透過限制資訊接觸量來減少焦慮累積——選擇可信、理性的平台接收消息,避免不斷滑動社群媒體,讓恐懼不斷被強化。再來,也可以透過身心穩定技巧如深呼吸、書寫、運動、正念練習等方式,幫助自己回到當下,重新感受掌控感與平靜。最後,不妨與值得信任的人交流自己的擔憂,讓情緒獲得出口而不是壓抑,建立真實的人際連結,有助於減輕孤立感與不安。
在面對未知與預言時,焦慮是人之常情,但理解它、面對它、接納它,再選擇用行動照顧自己,才是從焦慮中走出的第一步。唯有建立內在的穩定性,我們才能在資訊洪流中保持清明,擁有更多心理空間來應對變動的世界。

參考資料:
- Dugas, M. J., & Koerner, N. (2005). Cognitive-behavioral treatment for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s.
- Einstein, D. A., & Menzies, R. G. (2004). The presence of magical thinking i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 Glassner, B. (1999). The Culture of Fear: Why Americans Are Afraid of the Wrong Things.
- Le Bon, G. (1895). The Crowd: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
- Nickerson, R. S. (1998). Confirmation bias: A ubiquitous phenomenon in many guises.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2(2), 175–220.
捷思身心醫學診所,由院長李旻珊醫師帶領專業醫療團隊,提供多元化的身心治療方式,可為您量身打造最合適的療程。覺得生活壓力讓您喘不過氣嗎?歡迎有需要服務的朋友走進來、靜坐下來深呼吸,讓您的情緒慢慢釋放,娓娓道來,在捷思身心醫學診所的專業醫療團隊的陪伴之下,開啟屬於自己的心靈療癒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