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亮憂鬱黑洞的一束光  Johann Hari

2020-09-18

  從事心理健康工作多年,依舊對大腦的奧秘深感著迷。常常有人說下班後就不想要再碰觸與工作相關之事,但我喜歡利用閒暇之餘閱讀心靈叢書,跟著時下世人的心靈脈動,探索更貼近、更多元幫助受心理疾病所苦的朋友。近期閱讀了一本很特別但令人愛不釋手的作品,少見的用兩個晚上閱讀完,當中也做了不少筆記,這部作品是出自約翰・海利(Johann Hari),書名是「照亮憂鬱黑洞的一束光:重新與世界連結,走出藍色深海」。作者從18歲開始就受到憂鬱症的糾纏,服藥抗憂鬱劑,曾經一度堅信藥物是憂鬱症的唯一解藥和護身符,感受到藥物在大腦發揮效用後的暖流,但令人沮喪的是哀傷在過了數月後又無預警地回過頭,侵襲他的心靈,於是藥物劑量往上增加、但憂傷卻不動如山。這是多麼貼近在我診間受苦朋友們的情況!作者在親身經歷的同時充滿了困惑,「為何服用抗憂鬱藥物還是會憂鬱?除了腦內化學物質失調外,有無其他原因會導致憂鬱和焦慮呢?」我想這是每位受憂鬱症所苦的朋友們都想知道的。作者花了三年的時間,走訪全球,訪問著名的社會科學家、歷經憂鬱症和焦慮症的病友們,歸納出憂鬱和焦慮的主要成因:脫節,和有意義的工作、他人、有意義的價值觀、童年創傷、階級和尊重、大自然、希望和安全感脫節,還有基因和大腦角色的變化。我認為脫節這個詞形容的十分到位。有意義的工作、他人、價值觀、希望和安全感都是人生無形但重要的元素,和這些元素斷了連繫,無疑是失去了人生的中樞,莫怪有些病友會形容憂鬱症讓自己變成一個被抽走靈魂的玩偶,沒有事情對自己來說是有意義的,包括活著。

  脫節,除了靠抗憂鬱劑當作黏著劑外,作者提到另一個方法--「重新連結」,幫助受心病所苦的朋友們離開低谷,返回線上。書中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個例子是「社交處方」,一名在倫敦頂尖醫院精神病房擔任護理師的35歲女性,在抱怨其他同事對病友不友善後,受到同事針對,早退回家關上門開始哭泣,而這一哭就是七年,這七年中她幾乎出不了門,也很難接受身為精神科專業人員而被憂鬱症打敗的事實。山姆醫師給了她處方:和其他20位病友一起美化市區的醜陋轉角,改造成花圃。他們都是都會人,要建立一個漂亮的花圃需要從認識大自然開始,像是各種花卉的種子、要如何澆水施肥、不同季節氣候、泥土的溼度等,這是個緩慢的過程,持續有耐心,慢慢有收穫。在開始彼此信任後就可以慢慢談論自己的感覺,這邊談論的「感覺」是無邊際的,沒有步調的限制。在山姆醫師溫和、堅持的鼓勵下,她從起初的抗拒排至出門,到後來期待每天的園藝時間、幫助其他夥伴、被經過的居民肯定為美麗的花圃付出心力,她找回了與人的連結、與這塊土地的連結。

  書中還有提到許多其他不同的方式,幫助在低谷的人們。憂鬱症並非單一原因所造成的,而是綜合生理、心理以及社會因素所導致的結果,也絕非旁人幾句「你想太多」、「換個角度想就好」可以處理的。大腦的奧秘至今未完全解開,面對21世紀心靈的瘟疫-憂鬱症,除了藥物治療,我們應該有更多元的方式可以去對抗它。

照亮憂鬱黑洞的一束光:重新與世界連結,走出藍色深海
照亮憂鬱黑洞的一束光:重新與世界連結,走出藍色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