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生活中的心情歷程,如何調適與找回自己的平靜

2021-05-26

文/魯逸 臨床心理師

這兩週以來,大家的心情都是這樣嗎?鬱悶、緊張,甚至是有些憤怒?這些都是急性壓力下的正常情緒反應,而其實這些心情,也是你我都有能力去因應與調適的。

這兩週以來,大家的心情都是這樣嗎?

不能外出散心,整天待在家裡,心情鬱悶
什麼事也沒做,想做什麼事也都不能做,感到非常無力
無精打采,還有些疲倦,好像想盡辦法才能撐過今天的感覺
工作也受到劇烈的影響,
或許被迫休息,或許得忍受不合理的變動
「這種情況究竟什麼時候才會結束呢?」
對未知與不確定性感到害怕。

為了掌握最新資訊而持續觀看新聞與社群媒體,
卻也被不斷播送的疫情相關訊息影響心情,
提到喉嚨,好像覺得喉嚨有點癢
提到噴嚏,似乎也覺得鼻塞、呼吸不順暢
提到發燒,怎麼突然覺得有點熱,趕緊看看冷氣有開嗎?

漸漸地,也開始心浮氣躁,也對心存僥倖的人感到憤怒,
也為自己感到委屈、不值,
「為什麼我得忍受這樣生活呢?」
「生活好像又變得更困難了些。」
然後,想找出造成這一切的原因,應該得有人對此負責吧!
結果變得忿忿不平,看見什麼氣什麼,
變得不像之前那個溫柔、冷靜的自己。

這是多數人在環境急驟改變下,可能會有的適應不良的心情,
會對未知感到擔憂,並嘗試尋找原因以增加控制感。


如果你也覺得自己出現這樣的心情,
你已經做到了「覺察」,是情緒管理的關鍵。
如果你覺得不好受,不想要再這樣了,
也可以試試調整一下自己的行程:

  • 落實安全放護

其實這還是最簡單、有效能降低你擔心來源的方式,
勤用肥皂洗手、酒精消毒、戴好口罩,以及保持安全距離,
直接面對與處理問題。

  • 限制觀看新聞與社群的時間

與疫情相關的訊息,有時候我們好像會越看越緊張,
所以可以只選擇最關鍵的消息來源,如指揮中心記者會或各縣市政府的社群專頁,
並限制聆聽或查看30分鐘。

  • 維持生活中的儀式感,以及效能感

將家中的空間依功能劃分,固定辦公、進食與休閒的時間,
也可以先想想疫情之後你想要/或可能有什麼樣的生活,
嘗試建立新的常規,培養新的習慣,
把心力專注與做自己能做的事情。

  • 與親友進行通訊聯繫,與所愛的人有所連結

聊聊彼此在這段期間的做了什麼,發生什麼事,有什麼心得,
即便是簡單的文字訊息交流,也能使人感到被理解與支持。


人類是非常具有彈性、適應性的生物,
以國外的經驗,即便在這樣的環境改變下,
人還是有機會發展出強大的因應模式。


從懂得欣賞生活中的各種小確幸開始
覺得壓力小一點點
覺得稍稍睡好一點點
其實都是很棒的事情

將心思、注意力放在那些自己能夠改變的,
接納、包容那接不可控制的

對自己的韌性感到信心
也好好思考在這段期間的心得領悟
重拾對自己與他人的耐心與溫柔

找到屬於自己的平靜,
生活在此時此刻。